當「融合」被政治語言包裝成不可逆轉的進程,城市邊界便悄然成為代價。港深西部鐵路計劃在香港北部悄然鋪展,其官方敘事極力營造一幅區域協同發展、促進民生便利的願景,實則掩蓋了兩大潛藏危機:規劃上的前提錯判與制度上的主權稀釋。這條跨境鐵路不僅服務尚未完全發展的新界西北地區,其選址、運能預測與成本配置皆在可行性上飽受質疑。更嚴重的是,其「一地兩檢」通關模式實質上是對香港司法邊界的再次重構,是繼高鐵西九龍站後,香港主權空間又一次被制度性穿透。當這條鐵路被納入大灣區戰略之中,香港不再僅是規劃錯配的受害者,更是治理架構滲透下的被動承擔者。本文將從規劃與政治兩個維度,分析此項計劃背後被系統性忽略的風險,並質疑它究竟是基建進步的象徵,抑或是犧牲城市邊界與制度完整性的沉重代價。

liminaljourn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香港長期被視為位處地震風險較低的地區,然而歷史事件如1918年南澳大地震及近曼谷受地震波及的案例,清楚顯示遠離地震帶並不等於無災之地。城市愈加密集,潛在風險的累積效應亦隨之放大。本文透過對歷史地震事件的回顧,批判當前以高密度開發策略,指出香港都市規劃對地質脆弱性的忽視不僅加劇災難風險,更是對自然環境的持續挑釁,終將自食其果。文章呼籲應以風險韌性與生態共存為核心,重新審視土地政策與城市發展的方向。

在地震學的認知中,「不在地震帶」並不等同「不會有災難」。隨著城市規模擴張與人口高度集中,即便是罕見的自然災害也可能造成嚴重後果。香港傳統上被認定為地震風險極低地區,然而1918年南澳大地震曾引發全港震感,加上近期緬甸大地震令曼谷出現強烈搖晃,完全展示出遠距離地震亦能對城市穩定性造成影響。在全球氣候變異與災害頻發的背景下,城市規劃者若仍抱持「低風險即無風險」的幻想,實為不負責任的治理。

liminaljourn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  在臺灣都市發展過程中,市地重劃制度長期扮演推動空間現代化的角色。然而,當土地從農用地轉型為都市用地,其價值增幅與開發利益,往往並未回饋社會整體,而集中於地產資本與部分地主手中,形成制度性炒地皮現象。本文以臺中七期重劃區為分析個案,結合空間政策史、土地制度設計與當代地價資料,指出現行土地轉型制度存在的結構性風險,並將之置於全球「交通導向型都市擴張」的比較視野下。文章主張:當前土地轉型機制並未有效服務居住與生活需求,而是政策性地建構了炒地皮的空間條件,導致代際剝奪與空間不正義的惡性循環。

 

liminaljourn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25 330日,國泰航空特別安排航班CX8100低飛掠過維多利亞港及啟德體育園上空,以紀念啟德機場啟用100周年。這一活動不僅激起了市民對昔日啟德機場輝煌歲月的集體回憶,更引發了對該區歷史淵源及現今發展模式的深刻關注。然而,當回望過去與展望未來,啟德地區的城市規劃與配套建設卻顯示出種種不足,暴露出政府在推動再發展進程中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、基礎設施及社區服務等關鍵問題,進而影響了整體發展目標的落實與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。

liminaljourn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在當前土地政策結構下,「變更」往往比「耕種」更有價值。地主想變更,地方政府想開發,農地被視為尚未開發的資產,等待都市計畫劃設、容積率提升或重劃進帳。在這樣的體制預期下,農業逐漸淪為土地炒作前的過渡階段,而非支撐社會永續的生產基礎。

liminaljourn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