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pr 10 Thu 2025 01:49
翻譯的美學:品牌名稱中的語言重構與文化操演
- Apr 10 Thu 2025 00:50
當國債成為武器:中美金融博弈的潛台詞
- Apr 10 Thu 2025 00:29
大臺北地區都市交通的空間正義問題
臺北市、新北市、桃園市與基隆市組成了臺灣人口最密集、經濟最活絡的城市群。但在日復一日的通勤移動中,這片看似緊密整合的生活圈卻暴露出深刻的不平等與制度裂痕。當我們談「空間正義」,不是只問有沒有交通建設,更要問誰能方便使用、誰負擔代價、誰被系統性排除。本文試圖透過一系列具體案例,揭示大臺北地區都市交通系統的空間不正義現象,並進一步指出,這些問題並非技術性的失誤,而是行政疆界、治理模式與都市發展偏見所累積的結構性產物。這些問題若不正視,將無法打造真正具有可持續性與包容性的區域交通網絡。
- Apr 09 Wed 2025 11:30
以捷運系統建設層面分析:臺中難以取代臺北成為首都的原因
- Apr 08 Tue 2025 21:12
都市規劃人如何看待今年香港公開試的作文題目: 藏在泥土中的寶物
- Apr 07 Mon 2025 23:08
銅鑼「waan4」變成銅鑼「waan1」;銅鑼灣的前世今生
地名的斷裂與延續
銅鑼灣,這個在今日香港代表著商業繁華與大眾文化的地名,實際上承載著遠比其地理位置更複雜的歷史與象徵意涵。翻閱十九世紀的地圖資料,或聆聽老一輩居民的口述記憶,會發現「銅鑼灣」原是一個深入內陸的小灣,位於今日的天后與掃桿埔一帶,為漁船停泊與避風之地。然而,隨着殖民政府的大規模填海與城市擴張,原本的灣澳逐漸被陸地取代,其地理形貌消失不見,名稱卻逐漸轉移至昔日稱為「東角」的地區,也就是今日港島最核心的商業地帶。這樣的地名轉移不單是空間錯位,更是記憶重構與身份再製的過程。在香港這個高度資本化、地理與語言變遷快速的城市中,地名並非一成不變的代號,而是不斷被重塑與再詮釋的歷史語言。本文以銅鑼灣為個案,從地名的演變出發,探討其如何與香港的城市發展歷程、社會記憶建構、身份認同及空間治理糾纏交錯,進而展現地名作為空間政治的文化載體角色
- Apr 07 Mon 2025 22:17
危機中的世代更迭:從大蕭條到當代的啟示
近期,美國總統唐納·川普(Donald Trump)於2025年4月2日簽署了第14256號行政命令,實施被稱為「解放日關稅」的全面性關稅措施,對全球多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,部分國家的關稅稅率甚至高達50%。此舉引發了全球市場的劇烈震盪,主要股指大幅下跌,投資者信心受挫。高盛(Goldman Sachs)將美國未來12個月內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從35%上調至45%,並將2025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長預測下調至0.5%。摩根大通(JPMorgan Chase)首席執行官傑米·戴蒙(Jamie Dimon)也警告稱,這些關稅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貨膨脹加劇。此外,知名財經作家、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作者羅伯特·清崎(Robert Kiyosaki)在社交平台上預測,2025年可能出現史上最嚴重的股市崩盤,可能導致數百萬人失業,房地產和股市資產大幅縮水,全球經濟或將陷入新一輪「大蕭條」。
- Apr 07 Mon 2025 00:00
現在是精工錶標準時間:
- Apr 04 Fri 2025 08:00
臺灣島為何會缺水?從地理、降雨到政策全面解析
- Apr 03 Thu 2025 23:34
出生在大都會的我,其實對「城市」非常陌生
那裏是我的家鄉?我真的回答不了,只能夠說我有份塑造「香港」這個地方。我跟其他香港人不一樣,我祖藉廣東台山,蜑家佬(漁民),每一代人都是逐水漂流,船就是我們的家。我們家的歷史,已經死無對證了,只能推到一百多年前。清代年間中國大陸對沿海地區實行封鎖,我們在廣東府城及珠江河一帶遊走,靠偷運物資起家。從太爺的年代,因為中國的政治動盪,才將香港和澳門變成自己的家。